LG新能源合资工厂转向储能系统(ESS)电池生产一事已被实锤。
据外媒和业内人11月4日消息,LG新能源和Stellantis的合资公司NextStar Energy宣布,将在年内将加拿大温莎工厂的汽车电池线部分转换为ESS电池线,并量产磷酸铁锂(LFP)电池。
该合资工厂项目于2022年3月官宣,计划投资超41亿美元,原计划于2024年一季度投产,目标年产能超过45GWh。
维科网锂电注意到,在10月30日的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LG新能源方面曾暗示,与汽车制造商的合资电池厂的部分生产线,可能会转换为ESS用途,其中就包括与Stellantis的合资工厂。
通过此次生产调整,LG新能源将进一步扩大对快速增长的北美ESS市场的供应能力。
事实上,LG新能源在去年10月发布的中长期战略中就明确表示,未来将更加注重北美本土化,且暂时重心偏向储能电池生产。由此,LG新能源去年同步决定暂停亚利桑那州的工厂,转而优先利用密歇根州的现有产能,并较原计划提前一年启动用于ESS的LFP电池生产计划。
今年2月,LG新能源将位于美国密歇根州Holland的独立工厂改造成配备ESS磷酸铁锂电池的生产基地,并于6月实现了量产,目标在今年年底将储能电池年产能提升至17GWh,2026年底前超30GWh的年产能。而LG新能源首席执行官金东明在财报会后接受采访时表示,该公司明年全球ESS电池年产能可能超过这一数字,“因为我们在波兰和中国拥有工厂”。
也就是说,除了Holland工厂的产能外,LG新能源位于波兰和中国南京的汽车电池工厂也可能转换为ESS电池线。
显然,为确保差异化竞争力,LG新能源正逐渐演变为电动汽车和ESS的“双轨”增长战略,以便于更牢固占据欧美市场制高点。
一方面,目前欧美市场对韩国电池企业的依赖不断增强。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统计,截至2025年,韩国企业将占欧洲电芯制造能力的75%,其中LG新能源将占50%左右。作为对比,中资企业在欧洲的电芯产能比重以2024年为准在10%左右。
在美国市场也同样如此,IEA预测,韩国企业占美国电池芯产能的40%,到2030年将超过50%。
另一方面,LG新能源储能订单充足,产能转向有利于更好满足客户需求。今年3月,LG新能源与美国台达电子签订合同,将供应4GWh户用ESS电池,还与欧洲波兰国有电力公司PGE签订合同,供应1GWh电网ESS电池。
7月,LG新能源签署了一份价值43亿美元的磷酸铁锂电池供应合同,这是其最大的ESS交易。LG新能源未公开客户身份,但据知情人士透露,买家为特斯拉,LG新能源将为其ESS供应磷酸铁锂电池。
而且,不止LG新能源,今年SK On和三星SDI两家电池企业均在储能领域收获颇丰,且凭借是磷酸铁锂电池。
例如,SK On获得了美国Flatiron Energy Development公司达4年、7.2GWh的ESS订单。
三星SDI签订了美国电力用ESS项目的订单合同,计划从四季度开始在当地量产。不仅如此,外媒最新消息显示,三星SDI将与特斯拉达成协议,将于三年内每年向特斯拉供应约10GWh储能电池,共计30GWh。由于每GWh的销售额为1000~1500亿韩元,根据计算,预计每年订单额将达到1万亿~1.5万亿韩元,总价值超过3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48.8亿元,单价约合0.495元/Wh。这些电池可能将在三星SDI与Stellantis位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合资工厂生产
整体来看,在全球新能源产业政策红利窗口期与技术路线变革共振下,韩国三大电池企从LFP技术快速导入,实现客户破圈,展现出大型企业在市场上的韧性和灵活性。
发表评论
登录
手机
验证码
手机/邮箱/用户名
密码
立即登录即可访问所有OFweek服务
还不是会员?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其他方式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