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锂电材料产业链整体回暖,碳酸锂、磷酸铁锂等关键原材料价格开始反弹,六氟磷酸锂和添加剂VC的价格快速攀升,行业开工率飙升,景气度持续提升。
生意社数据显示,截至11月13日,电池级碳酸锂基准价报8.47万元/吨,较月初上涨5.6%,较年中低点反弹近50%。
磷酸铁锂价格自三季度起明显回暖。据多家行业机构数据,在10月下旬,动力型磷酸铁锂主流报价已至3.7万元-3.8万元/吨,储能型磷酸铁锂价格3.6万元/吨,而高压实密度的高端产品溢价更明显,现货散单可达4.0万元-4.2万元/吨。叠加加工费上调等因素,下游电池厂囤货需求旺盛,磷酸铁锂企业订单迎来爆发,头部企业几乎全部满产,订单已排至2026年上半年,甚至前期尚有闲置产能的企业,以及部分已被淘汰的落后产能正逐渐重启。
电解液环节同样开始大幅上涨。根据Wind数据,作为电解液溶质的六氟磷酸锂价格快速攀升,从7月下旬的4.70万元/吨涨至11月13日的15.15万元/吨,短短4个月涨幅超过220%,出口价格甚至高达16.65万元/吨。
与此同时,电解液添加剂产品电池级碳酸亚乙烯酯(VC)也开启加速上涨态势。市场数据显示,VC价格从10月初的4.88万元/吨已涨至11月13日的14万元/吨。
储能电池面临更大上涨压力
整体来看,锂电材料环节已进入量价齐升周期,这背后是动力电池和储能两大终端需求的强力驱动,尤其是储能需求爆发式增长,以及短期供给扰动共同推动的。而原材料成本最终会传导至电池端,但对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影响程度和速度会有所不同。
储能电池企业由于此前价格战激烈,处境尤为困难。同时,目前上游材料价格处于上行通道,将直接推高成本,而储能系统中标价已处于低位,部分电芯采购价甚至低于0.3元/Wh,已逼近成本底线。随着成本压力传导,储能电芯价格可能迎来更明显的上涨。
但可喜的是,多家研究机构认为储能将成为未来新能源市场中重要且持续增长的驱动力。瑞银的最新报告显示,预计全球储能需求将从2026年的396GWh增长至2030年的873GWh,从2025年起的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24%,届时储能需求将占全球电池总需求的22%~26%。
花旗的预测更为激进。其认为2026年全球电池总需求同比增长31%,其中储能系统需求增速将达到45%,远超电动汽车26%的增速水平。
动力电池价格涨势相对温和但分化显现。动力电池市场竞争极为激烈,车企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这使得电池厂商通过提价转移成本的难度较大,更可能通过技术降本和分摊消化。因此,动力电池整体价格走势会相对平稳。
不过,市场存在结构性分化。高压实密度磷酸铁锂电池因性能溢价,其涨价阻力会小很多,可能先行提价。据悉,第四代磷酸铁锂(≥2.6g/cm3)较普通产品有2500-3500元/吨的溢价,二代、三代等普通产品则因同质化竞争,加工费仍承压。
那电池端到底会在什么时间迎来涨价?可能要等到新一轮签单才能直接看到。
以电解液环节为例,天赐材料电解液产品报价与六氟磷酸锂挂钩,不同客户依据以往价格情况,参考第三方报价区间随市场价格调整。
新宙邦表示,从传导节奏看,因公司部分客户仍执行年度或半年度长单协议,四季度尚处于价格过渡阶段,但新签合同将充分参考六氟磷酸锂最新价格定价,传导效率将进一步提升。
而行业分析指出,六氟磷酸锂的紧平衡状态可能延续至2026年,VC产能最大的公司亘元已停产检修。这意味着,电池价格的高位运行可能至少会持续到2026年上半年。
行业分化加速
在原材料这波涨价潮下,多家下游厂商开始密集“抢货”,以稳定供应链。例如,电解液龙头天赐材料年内已与国轩高科、中创新航、瑞浦兰钧、楚能新能源四家企业签订了近300万吨的电解液供应;储能系统集成巨头海博思创与宁德时代达成了十年战协,其中前三年采购量高达200GWh。
一系列长单的签订,不仅体现了下游对后市的信心,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对现有价格体系形成支撑。
与此同时,企业盈利和行业格局将进一步分化。头部企业通过长协订单锁定利润,缺乏成本转嫁能力和技术优势的中小企业将加速出清,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短期来看,材料企业盈利将明显改善,例如,磷酸铁锂巨头湖南裕能今年第三季度单季营收达到了88.68亿元,同比增长73.97%,归母净利润激增至3.4亿元,同比增长235.31%,环比增长61%。
不过,虽然种种迹象表明看好后市,但材料企业但扩产趋于理性。经历上一轮周期后,电解液领域头部企业如多氟多、天赐材料等扩产谨慎,更注重与市场需求匹配。行业会议也强调“反内卷”和控制在30%左右的合理扩产比例;磷酸铁锂头部企业德方纳米也终止了欧洲23亿磷酸铁锂合资项目。
总结
总体来看,本轮原材料涨价潮的核心驱动力在于储能需求的超预期爆发,以及供给端的短期约束共振。电池价格,尤其是储能电池价格,已步入上行通道,动力电池相对坚韧。
中长期看,成本压力将倒逼行业加速技术迭代,积极布局上游关键资源,掌握核心材料技术,提升供应链管理效率,真正做到不惧周期波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表评论
登录
手机
验证码
手机/邮箱/用户名
密码
立即登录即可访问所有OFweek服务
还不是会员?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其他方式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