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43亿钦定LG新能源,韩企华丽逆转?
在政策摇摆下,北美“电池带”正在萎缩,特别是那些在联邦拨款和优惠贷款承诺下投资的项目备受打击。
撰文 |许峰廿
出品 | 零碳知识局
近日,特斯拉与韩国电池厂商LG新能源(LG Energy Solution)签订了一份价值43亿美元的磷酸铁锂(LFP)电池采购协议。这批电池将由LG在美国密歇根州霍兰德工厂生产,主要用于特斯拉的储能系统。
在中国厂商强势竞争的背景下,韩系电池企业正加速布局LFP技术,并持续扩充美国本土产能,以争夺市场主动权。
受马斯克高调政治参与及全球电车需求放缓影响,特斯拉汽车板块疲软无力,储能业务正成为公司为数不多的增长引擎。
在关税影响下,联手LG新能源成为特斯拉减少对中国供应链依赖,降低政策风险的关键一招。
扫清电芯供应难题
“纵然关税和供应链带来逆风,我们的能源业务依旧快速扩张。”
在二季度财报会上,马斯克语气笃定地放出豪言:电池市场终将澎湃成海,眼下所有的想象,都还只是轻浅涟漪。
与“失速”的汽车业务相比,特斯拉能源生产与储能板块继续扩张。二季度季录得27.9亿美元营收(占集团12%),虽同比微跌7%,但毛利润环比、同比双双增长,达到历史新高的8.46亿美元,毛利率高达30.3%,已成为最赚钱的业务。
2024年特斯拉在全球安装了31.4 GWh储能系统,能源发电与储能板块带来约101亿美元收入,同比增长67%。
Tesla Megapack的可以卖到约¥1.9/Wh,是中国储能系统价格的三倍还多,但凭着品牌、系统集成、软件及售后服务的优势依然供不应求,在2024年初时积压订单就排到了2025年。
但是产能不足一直是特斯拉的痛点。
当年Model3的量产问题就迟迟难以解决,日企松下生产的动力电池的价格和产能无法满足马斯克要求,马斯克多次公开吐槽松下放缓工厂运营是限制Model 3产能的罪魁祸首。
他甚至睡在弗里蒙特汽车工厂的地板上督促和鞭策员工加速生产。
储能业务也同样受制于供给,无论是新推出的Powerwall 3还是Megapack都或多或少存在交付问题。
虽然上海Megafactory生产的Megapack解了燃眉之急,但特朗普推出的OOBB法案又将供应链分割的七零八落。
特斯拉首席财务官Vaibhav Taneja在上述财报会上表示:“能源业务受关税冲击更为严重,因为我们的LFP电芯主要来自中国,目前公司正加快在美国建设本地LFP产线,但首批设备只能覆盖现有产能的一小部分,好在近期投产的上海Megafactory可支撑除美国以外市场的需求。
关税还推高了资本开支,美国本土缺乏成套制造设备产能,关键设备仍需进口,尤其是来自中国的设备居多。即便已进行优化,考虑到额外关税,2025年资本开支仍预计超过100亿美元。”
“我们将努力从非中国供应商那里获得额外的供应链,但这需要时间,”他说。
中国打造了一条近乎垄断的电池产业链,从电解液、隔膜、原材料加工、电池制造均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的数据:2023年,中国占全球电池材料出口贸易的53%。2022年,中国生产了全球85%的阳极、82%的电解液、74%的隔膜和70%的正极。2023年,中国占全球电池组和零部件出口的74%。同年,中国按货币价值计算控制了全球近85%的电芯产能。
可以看出,为了满足美国政府“能源安全”和“本土化制造”要求,减少对单一电池来源的依赖,特斯拉开始走多元化路线,比起更低的电池价格,其更倾向于在全球几个主要市场建立区域性供应链体系。
韩国人的机会?
2022年以来,在佐治亚、北卡、南卡、田纳西、肯塔基、密歇根、印第安纳和俄亥俄八州迅速聚集了一条电池生产走廊。
这一被称为“电池带”的产业集群由传统汽车“铁锈带”制造业基础、南部州较低的劳动力与能源成本、拜登IRA法案等激励共同催生。
本田、现代、起亚等整车厂发展电车,引来LGES、SK On等日韩电池及正负极材料企业贴身布局,形成了从锂矿采选(北卡)到电芯、模组、Pack乃至整车装配的国产化供应链。
这条“电池带”,既象征美国南北制造版图的重塑,也体现了通过政策、资源与成本优势重建新能源产业链自主可控的战略意图。
之前韩企原本凭高镍NCA/NCM在高端乘用车市场占优势,但北美储能市场的繁荣与入门级EV对“安全+低价”的诉求爆发,迫使它们加速“换线”磷酸铁锂。
今年6月,LGES投资14亿美元的新厂在密歇根投产,首期16.5 GWh LFP产能直供储能项目。
LGES和通用汽车的合资企业Ultium Cells LLC也将升级其位于田纳西州Spring Hill的电池制造工厂,以扩大低成本磷酸铁锂(LFP)电池的生产规模。Spring Hill的电池生产线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开始生产LFP电池,预计将于2027年底实现商业生产。
SK On上月与韩国主要电池材料制造商L&F签署谅解备忘录(MOU),将为磷酸铁锂(LFP)电池供应正极材料,瞄准北美储能系统(ESS)市场。
技术转向不仅压低材料成本,也削弱了对进口中国电芯的依赖,为韩企在BESS市场增添竞争筹码。
同时,韩国电池企业也在材料端去中国化,韩国电池材料制造商浦项制铁未来6月表示,在光阳投产年产4.5万吨的前驱体工厂,足以为约50万辆电动车供应正极材料,宣称其已构建起一条不依赖中国的正极供应链,与此同时,公司还宣布将在韩国首次规模化量产球形石墨,进一步摆脱对中国进口的依赖。
从政策环境上看,在OOBB法案持续发酵下,中国电池商要面对原料溯源和政治审查,韩国厂商不被视为“受关注外国实体”(FEOC),政策红线正把越来越多北美订单推向韩企。
凭借这些优势,韩系电池商在美国正快速扩张储能项目。然而,“护城河”并非坚不可摧,这条“电池带”能否长期守住优势,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研究机构THE BIG GREEN MACHINE最新报告称,在与政策摇摆下,多州开始推迟或缩减电池厂投资计划,曾经的投资热区正在萎缩,特别是那些在联邦拨款和优惠贷款承诺下投资的项目。
报告显示,自特朗普就职以来,新公布的清洁能源制造项目投资大幅放缓,而被暂停、取消或关闭的项目数量却呈爆炸式增长。当前项目的暂停、取消和关闭速度是2024年同期的6倍,更是2023年同期的30倍。
正如前文所述,供应链依赖短时间内难以破解,韩国关税厅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韩国共进口石墨25 990吨(石墨是动力电池负极的关键材料),其中来自中国的进口量为25 260吨,占比高达97.2%,同期,韩国对电池企业需求旺盛的氢氧化锂的对华依赖度也达到82.3%。
韩企尽管宣布了多项产能计划,不过除了LG能进行大规模磷酸铁锂电池生产,其他几家尚没有商业量产实力。
美国商务部对中国阳极石墨征收93.5%反倾销税后,对依赖进口的电池制造商构成重大挑战。它们也要重新盘算电池材料的供给问题。
原文标题 : 特斯拉43亿钦定LG新能源,韩企华丽逆转?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8月20日参会报名>>> 高价值货物的‘数字保镖’:冲击记录仪重塑货运安全与效率
-
即日-8.31立即申请>> 【预约工程师上门演示】日置电池测量解决方案产品试用
-
10月·深圳报名参会>> OFweek 2025先进电池技术研讨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西门子可扩展数字孪生加速储能系统研发创新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5WAIE-光伏储能应用大会暨展览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7月30日- 8月1日 2025全数会工业芯片与传感仪表展
发表评论
登录
手机
验证码
手机/邮箱/用户名
密码
立即登录即可访问所有OFweek服务
还不是会员?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其他方式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