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韩国市场研究机构SNE Research公布了2025年1-5月全球电动汽车电池用负极材料使用量最新数据。数据显示,1-5月负极材料总使用量约为47.19万吨,同比增长42.1%,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
TOP 6均为中国企业
从市场分布来看,在除中国以外的市场,负极材料使用量为18.12万吨,同比增长27.6%,保持了温和且稳定的增长态势。
从市场份额来看,中国企业继续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占据全球市场95%的份额,且全球前六均为中国企业。
杉杉以10.79万吨的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一的位置,并同比增长70.9%;贝特瑞排名第二,出货量为8.7万吨,同比增长13.5%。两家公司继续引领全球负极材料市场,它们为宁德时代、比亚迪和LG新能源等主要电池制造商供货,确保了稳定的客户群和大规模的生产能力。
此外,尚太、凯金、中科星城、紫宸分别排名第三至第六,出货量分别为4.99万吨、4.5万吨、3.34万吨、3.27万吨,分别同比增长68.5%、49.2%、49.7%、6.5%。
整体来看,上述六家大部分保持了强劲的增长态势,尤其是杉杉和尚太,是唯二两家同比增长率在60%以上的企业。

全球负极材料供应商1-5月增长率(图/SNE Research)
韩国负极企业的市场份额保持在2.7%,主要集中在POSCO和Daekettle Materials,他们正在扩大与主要电池制造商的合作,正式进入市场。
日本企业的市占率也较低,仅为2.0%。报告指出,日立和三菱保持着依赖现有客户的保守战略基调,竞争力逐渐弱化。
TOP 6动态一览
杉杉:4月,杉杉股份旗下负极材料公司杉杉科技与Falcon Energy Materials plc.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依托摩洛哥生产基地,联合开发天然石墨负极材料项目。双方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在摩洛哥基地实现天然石墨的规模化试生产。
此外,杉杉科技位于芬兰的年产10万吨锂电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按照其规划,一期5万吨项目有望在2025年投运;新型硅碳材料已实现量产出货,并在宁波硅基工厂后续规划中加大产能设计。
贝特瑞:5月13日,贝特瑞正式发布固态电池材料整体解决方案,包括贝安FLEX半固态及GUARD全固态系列高镍正极、硅基负极、固态电解质、锂碳复合负极等核心材料体系。
6月9日,与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时代绿色能源有限公司等成投资的合资公司——大连时代碳谷新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贝特瑞持股4.9%。
据悉,贝特瑞新型气相沉积法硅碳产品已获得全球多家主流动力客户的认可,包括宁德时代在内,预计2025年实现批量供应。
尚太:1月10日,尚太科技公告,拟总投资40亿元,在山西晋中建设年产2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
据悉,上述项目和马来西亚项目(5万吨)预计均将在2025年第三季度开始建设。其中马来西亚项目有望在2026年上半年进入投产状态。到2027年,尚太人造石墨负极材料有效产能将超过50万吨。
凯金:消息显示,纳米硅负极材料已开发至第三代,容量≥1500mAh/g,首次效率≥87%。目前已在浙江湖州、青海西宁、内蒙古乌兰察布、四川乐山、贵州铜仁、江苏盐城及上海青浦等地设立多家子公司与生产基地,负极材料有效产能25万吨,今年年底或将提升到59万吨。
但是,美国商务部于5月20日发布“对原产于中国的活性阳极材料反补贴调查”的裁定公告,初步裁定凯金的税率为712.03%,最终裁定将在2025年9月19日做出。
中科星城(中科电气控股子公司):6月,中科电气宣布,中科星城拟在阿曼建设2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项目,总投资不超过80亿元。
同样是在6月,云南曲靖经开区管委会发布云南中科星城年产1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建设项目建设工程设计方案批前公示。据了解,2021年10月28日,亿纬锂能与中科电气携手签约曲靖经开区“年产10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计划投资总额25亿元。
紫宸(璞泰来子公司):其安徽硅碳负极基地首批年产约400吨的产能已进入试生产,总规划产能达1.2万吨。该公司采用CVD法制备的硅碳负极,克容量最高超过2200mAh/g,循环寿命突破1200次,初期定位消费电子、无人机等应用领域。
未来的负极格局是二元竞争
石墨是公认的锂电池理想负极材料,但由于容量已接近理论极限,无法满足市场对高性能锂电池的需求,限制了锂电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硅因为其高理论比容量、低脱嵌锂电位、环境友好、储量丰富等多重优势,被行业视为下一代负极材料的发展方向。
但由于硅材料本身存在的膨胀及首效的问题,限制了其在锂电池的进一步应用。近年来,经过产业链企业持续多年的研发投入,长期困扰硅负极的膨胀和低首效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硅负极材料的的商业化也在加速推进。
中国主要负极企业已经建立了硅负极的量产系统,并通过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等主要电池公司的合作来扩大产品矩阵。就此而言,缩小技术差距、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正在成为主要的竞争力要素。
与此同时,美国和欧洲正全面实施降低中国产石墨供应依赖度的战略,确保本地自给自足政策正在加速。这种趋势正在导致全球供应链的重组,负极材料企业也需要采取多方面的应对策略。
未来,负极材料市场将呈现石墨负极需求稳定和下一代硅基负极技术快速发展并行的二元竞争格局,具备技术实力和稳定供应链的企业有望确保中长期市场的主导权。
发表评论
登录
手机
验证码
手机/邮箱/用户名
密码
立即登录即可访问所有OFweek服务
还不是会员?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其他方式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