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搜索
热门搜索: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电池安全新革命!这种神奇材料让锂电池能耐450度高温

2025-07-23 11:04
能源圈
关注

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场景?驾驶电动汽车行驶在盛夏的高速公路上,阳光炙烤着车身,仪表盘突然跳出电池温度过高的警示。或者,在快充站焦急等待时,忍不住担心频繁快充是否在悄悄“透支”电池的寿命?这些困扰许多电动车主的真实忧虑,根源往往深藏于电池内部一个微小却关键的部件——隔膜。而一种名为聚酰亚胺的新材料,正悄然为这道安全防线带来革命性的升级。

电池安全的关键防线

锂电池内部结构中,隔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安全卫士”角色。这片看似简单的薄膜既要有效隔离正负极防止短路,又要保证锂离子自由通行,其性能直接影响电池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目前广泛使用的传统聚烯烃隔膜存在明显短板。当温度升高时,这类材料热稳定性较差,孔隙结构不均匀,高温下容易收缩变形。一旦发生这种情况,电池内部就会发生短路,进而引发热失控,这是电动汽车起火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市场对锂电池能量密度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隔膜的安全隐患更加突出。目前,商用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已达到250~300W·h/kg之间,且还在持续提升中。能量密度越高,安全性问题就越不容忽视。

材料科学的突破性方案

面对传统隔膜的局限,科学家将目光投向了一种被誉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工程材料”——聚酰亚胺。

这种特殊材料具有出色的热稳定性、高强度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被视为提升电池安全性的理想选择。但如何将其制成满足电池需求的高性能隔膜,一直是行业技术难题。

去年年底,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与兰州大学等团队利用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开发出了基于离子径迹技术的制备工艺。这项技术能够在聚酰亚胺薄膜上形成垂直排列的均匀孔道结构,解决了传统隔膜孔隙不均的痛点。

并且,研究团队制备的聚酰亚胺隔膜还展现出了其他惊人的性能指标:机械强度高达150.6兆帕,在450摄氏度高温下结构稳定不收缩,孔径分布极为均匀(标准差<6%),孔道垂直排列且迂曲度仅为1。

实际测试数据充分证明了这种新型隔膜的卓越性能。在3毫安每平方厘米的测试条件下,采用聚酰亚胺隔膜的锂/锂对称电池稳定循环1200小时,并且在锂金属电极表面实现了均匀致密的锂沉积。

这一结果表明该隔膜具有优异的锂枝晶抑制能力。锂枝晶是锂电池中的“隐形杀手”,它会刺穿隔膜导致短路,而聚酰亚胺隔膜为电池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安全屏障。

此外,采用这种隔膜的磷酸铁锂软包电池在常温下稳定循环1000次后,容量保持率高达73.25%。即使在150摄氏度的极端高温环境下,电池依然能保持正常工作状态,这一性能在当前锂电池技术中处于领先地位。

应用前景广阔的新材料

聚酰亚胺隔膜的技术源头可追溯至2014年。当时江西师范大学侯豪情博士团队研发出世界首创的聚酰亚胺纳米纤维电池隔膜技术,该材料能耐530摄氏度以上高温。测试数据显示,采用这种隔膜的动力电池可提高充放电速率4倍,循环寿命提高7倍以上。当电池因碰撞导致隔膜穿孔或产生枝晶刺穿时,局部过热不会导致短路面积扩大,从根本上避免了电池爆炸起火的风险。

当前,聚酰亚胺隔膜技术正从实验室研究快速走向产业化。

3月30日,总投资50亿元的高耐温聚酰亚胺电池隔膜项目在江苏宜兴开工。该项目由北京宇程科技有限公司主导,北京化工大学高性能聚合物研究团队提供技术支持。这一重大项目分为两期,规划年产10亿平方米高耐温PI(聚酰亚胺)隔膜,预期今年10月竣工投产。

随着新能源电动车行业高速发展,动力锂离子电池市场需求强劲,高耐温隔膜的需求也急剧增加。新材料产业圈根据国内8家头部锂电隔膜厂扩产规划,2021年总产能为94.5亿平方米,预计2025年产能规划达到459.4亿平方米。按照单条隔膜产线对应隔膜产能1.5亿平米,单条隔膜产线价值量2亿元计算,2022-2025年锂电隔膜设备市场合计需求为486.53亿元,产业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这项技术的应用落地,未来搭载聚酰亚胺“防火铠甲”的电池,或许将让我们在享受电动出行便利的同时,更少一分对安全的担忧。

       原文标题 : 电池安全新革命!这种神奇材料让锂电池能耐450度高温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