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阿联酋企业Autocraft与上海时的科技签署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76亿元)订单,采购350架E20 eVTOL飞行器。这是中国迄今最大单笔eVTOL采购订单。
双方将携手推进E20 eVTOL在中东及北非地区低空旅游、空中出行等多元场景的商业化落地,共同加速低空出行新模式的规模化部署与运营。此次合作不仅是“中国制造”走向海外的关键一步,更让背后关键角色——孚能科技站上产业风口。
孚能科技在互动平台公开确认,其向上海时的科技独家供应配套于E20机型的第二代半固态eVTOL电池。
软包龙头的“空中逆袭”
作为中国三元软包动力电池的龙头企业,孚能科技已连续8年蝉联中国软包动力电池装机量榜首。然而技术路线之争的残酷远超预期,方形电池凭借成组效率优势成为主流,圆柱电池则借特斯拉4680之势强势崛起。
双面夹击之下,软包电池的市场空间被持续挤压。数据显示,2024年,孚能科技国内市场份额不足1%;营收下跌28.9%至116.8亿元,亏损收窄78%,但五年累计亏损仍超30亿元。
面对传统市场的挤压,孚能科技选择“双轨并行”策略:一方面优化软包电池的性价比,通过SPS产线的柔性生产兼容磷酸锰铁锂、钠离子等多元体系;另一方面全力押注固态电池赛道。
早在2018年,当多数企业仍聚焦液态电池时,孚能科技已悄然启动固态电池研发。2022年,公司便率先实现半固态电池量产装车,为东风岚图配套能量密度达285Wh/kg的第一代产品。
至于eVTOL领域,孚能科技的研发布局更早。其自2012年起便致力于eVTOL动力电池研发,2020年完成样品供应,2022年实现第一代产品量产装机与第二代产品体系验证,并助力客户成为首个获得FAA适航证的eVTOL公司,023年,更是成为全球首家将eVTOL产品交付给终端客户的电池企业。
此次上海时的科技签署订单,是孚能科技的又一次“空中逆袭”。按动力电池占飞行器整机价值量达25-30%计算,这笔10亿美元的订单,有望为孚能科技带来17.94-21.53亿元的订单金额。此外,今年4月,中国银行旗下中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还与上海时的科技有签署了100架E20 eVTOL的采购订单意向协议。
据摩根士丹利预测,eVTOL行业的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达到350亿美元,2030年有望增至3000亿美元,发展潜力巨大。
eVTOL市场的爆发性增长为孚能科技打开新空间。除时的科技外,孚能科技半固态电池产品目前已获得美国头部eVTOL客户、国内头部飞行汽车客户(小鹏汇天等)、亿航智能、东风、广汽、三一、一汽解放等多个客户定点,形成规模化出货。机构测算,孚能科技eVTOL电池业务2025年营收将达80亿元,贡献净利润12亿元,PS估值中枢有望上移至10倍。
技术突围+国资赋能
在软包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使得孚能科技在固态电池时代的优势愈发凸显。孚能科技研发副总裁姜蔚然指出,软包封装能完美适配液态、半固态及全固态体系,具有能量密度高、温度均匀性好、循环寿命长等特性。
此外,凭借在软包叠片领域材料体系、量产经验、工艺know-how等方面的深度积累,孚能科技有望更快实现固态电池产业化。
从技术发展来看,孚能科技的软包固态技术突围呈阶梯式推进,与其半固态采用氧化物/聚合物复合体系,全固态采用硫化物路线的双路径并行战略保持一致,已形成代际优势。
半固态方面,第一代半固态电池已在2022年成功实现装车;第二代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超过330Wh/kg,循环寿命超过4000圈,目前已获得多家头部低空经济客户定点并积极推进多家头部人形机器人公司的送样,预计将于2025年量产;第三代半固态能量密度可达400Wh/kg,预计将于2026年量产。
全固态方面,孚能科技已取得多项重要突破,并将于今年开始交付。
第一代硫化物全固态电池:2025年推出并即将交付,采用高镍三元正极+高硅负极,能量密度高达400Wh/kg;
第二代硫化物全固态电池:2026年将推出,正极材料升级至富锂锰基/高镍正极,采用锂金属负极,能量密度进一步提升500Wh/kg;
第三代硫化物全固态电池:2027年将推出,实现能量密度向500Wh/kg以上水平跃迁。
产能供应方面,孚能科技新一代SPS产能采用100%全柔性生产设计,可无缝切换至固态电池生产,可更快承接下游需求放量,大幅缩短扩产周期,降低投资成本。
目前,孚能科技在国内主要有赣州新能源(一期30GWh)和广州产能基地(年产30GWh),部分产线已投产并出货;海外土耳其合资公司Siro的6GWh产能已投产。
在技术突围的同时,孚能科技正通过资本与资源整合重塑竞争力。今年5月,孚能科技控股股东及实控人正式变更为广州工控和广州市人民政府,二者有望在战略层面、市场拓展层面、研发层面、融资层面及管理支持层面给公司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并联动打通广汽、小鹏等本地车企配套,构建生态网络。
低空动力电池技术观察
孚能科技的软包固态电池独家供货时的科技背后,是低空经济领域动力电池技术演变的重要观察窗口。
目前国内多家主流电池厂商都已获得低空领域的定点/合作,但在技术路线上尚未分出一二。除孚能科技外,亿纬锂能和欣界能源业也采用了软包电池路线,中创新航聚焦高镍46大圆柱电池,国轩高科则对大圆柱、软包两种路线都进行了布局。
未来哪种路线能占据高点,取决于技术的裂变。
发表评论
登录
手机
验证码
手机/邮箱/用户名
密码
立即登录即可访问所有OFweek服务
还不是会员?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其他方式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