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亿天价“分手费”!万亿巨头意欲何为?
在这里·读懂储能

“五年跨国联姻”宣告终结。
©图源|盐图库
文|王璟 编辑|杨倩
来源|太瓦储能
2025年11月19日,亿纬锂能(300014.SZ)一纸公告,宣布与韩国电池巨头SK On完成一笔价值23亿元的股权置换交易,正式收回合资公司惠州亿纬集能有限公司(简称“亿纬集能”)49%的股权,实现对其100%全资控股。
与此同时,SK On也获得SK新能源(江苏)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
这场始于2020年的“跨国联姻”以友好方式解除,标志着两家电池巨头从“合资合作”转向各自“独立运营”。
交易公告显示,亿纬锂能孙公司亿纬动力香港将其持有的SK新能源30%股权(作价21.08亿元)与SK On持有的亿纬集能49%股权(作价23.08亿元)进行置换。差额部分由亿纬动力方面补足2亿元现金。
从表面看,亿纬锂能这笔交易似乎并不“划算”。SK新能源拥有27GWh年产能,而亿纬集能只有8.8GWh。亿纬锂能相当于用更大的资产换回了较小的资产。
但深入分析可见,对亿纬锂能而言,全资掌控亿纬集能,或许意味着在技术路线、客户响应、产能调度和战略协同上拥有了完全自主权,这在当前技术快速迭代、竞争高度内卷的电池行业中尤为关键。
01
亿纬集能营收大缩水
亿纬集能为亿纬锂能旗下重要子公司,位于广东惠州,是其高端软包动力电池的核心生产基地。
该公司成立于2018年6月,并于2021年全面投入运营。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销售额可达50亿至60亿元,年产能可满足约12万辆新能源汽车的电池配套需求。早在2019年项目建设初期,亿纬集能就被寄予厚望,旨在推动高端动力电池国产化,助力打破外资企业垄断格局。
亿纬集能最初为亿纬锂能全资子公司。2020年12月,亿纬锂能首次为其引入战略投资者,韩国SK Innovation(后于2021年分拆电池业务成立SK On)以债转股方式入股49%,使其成为中外合资企业。
此阶段,SK On为亿纬集能引入软包电池技术、国际车企资源及质量管理体系,助力其快速切入全球供应链,实现了技术、市场、管理与供应链的多维协同。
此后,亿纬锂能于2021年启动内部整合,将亿纬集能51%股权注入全资子公司亿纬动力,并持续提供约20亿元授信担保支持。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外资注入后,亿纬集能的总资产、营收、净利润等核心指标近几年反倒呈现大幅缩水态势。
截至2021年9月30日,亿纬集能总资产71.77亿元,净资产47.52亿元;2021年前三季度营收47.11亿元,净利润4.52亿元。
至2025年前三季度,亿纬集能资产规模达60.31亿元、净资产46.61亿元;前三季度营收18.82亿元、净利润1.58亿元,萎缩至四年前的三分之一左右。
这或许折射出,随着行业竞争加剧、技术路线快速迭代,合资模式在决策效率、技术协同与客户响应方面的局限日益显现。
此次回收控制权,或与亿纬锂能近期在下一代电池技术上的密集布局高度契合。
2025年9月,公司“龙泉二号”全固态电池成功下线,率先面向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高端装备应用。亿纬锂能董秘江敏透露,公司计划于第四季度推出下一代全固态电池产品,并正评估对现有产线进行升级改造,以兼容半固态电池生产。
亿纬锂能近期还与便携式储能企业华宝新能签署了深度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固态电池在消费级储能市场的应用。
亿纬集能作为软包技术平台,未来有望成为全固态/半固态电池的重要试验田与量产基地。
02
SK On长期亏损
对SK On而言,此次交易同样是战略优化的关键一步。
SK On是全球软包动力电池龙头,源自韩国第二大财阀SK集团旗下的SK Innovation,2021年独立运营后迅速跻身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五。其核心客户包括现代起亚、福特、大众、梅赛德斯-奔驰等国际车企,并在全球布局了韩国、中国、美国、匈牙利四大生产基地。
SK On背后是总资产超362.9万亿韩元(约1.745万亿元人民币)的SK集团,该集团凭借营收929.73亿美元位列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114位。2024年该集团销售额约占韩国名义GDP的8.1%。
依托SK集团在上游材料、化工、半导体等领域,SK On享有强大协同优势。其美国佐治亚工厂更受益于《通胀削减法案》(IRA),在北美市场占据先机。
自2021年从母公司剥离后,SK On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截至2024年,其累计亏损额巨大,且负债率高企,2024年第一季度负债率曾达到251%,远高于韩国同行。
在中国竞争对手的强势挤压之下,SK On正面临巨大盈利压力:2025年第二季度虽实现整合后首次季度盈利(609亿韩元),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1.81万亿韩元,环比增长,但再度录得1248亿韩元营业亏损,环比亏损扩大,电池业务自身仍面临压力。
在此背景下,通过股权置换全资控股SK新能源(江苏),并将其与邻近的新建工厂SK OY(规划年产能33GWh,2025年内投产)整合,将形成年产超60GWh的本地化制造集群,大幅提升供应链效率与资源集中度。
03
强化储能赛道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动力电池行业已进入深度整合期,亿纬锂能与SK On这两大巨头不约而同将储能赛道作为战略突破口。
从市场表现来看,2025年前三季度,亿纬锂能以“动力+储能”双轮驱动实现营收450.02亿元,同比增长32.17%,但受行业价格战与原材料波动影响,归母净利润28.16亿元,同比下滑11.70%,呈现“增收不增利”的典型特征。
具体到出货端,其动力电池出货34.59GWh,同比增幅达66.98%;储能电池出货48.41GWh,同比增长35.51%,已成为重要增长支柱。
更重要的是,亿纬锂能当前储能业务的全球表现已远超动力电池。
根据InfoLink数据,2025年前三季度亿纬锂能全球储能电芯市占率达11.8%,稳居全球储能电芯、大储电芯前三,户储领域排名第二;在动力电池装机量上,其以21.9GWh的成绩仅位列全球第九,市占率提升0.6个百分点至2.7%。
反观SK On,同期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34.5GWh,市占率4.2%,微降0.4个百分点。
动力电池业务承压的同时,SK On正全力抢抓美国储能市场的爆发机遇。今年9月与美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商Flatiron签订的7.2GWh磷酸铁锂电池大单,成为其储能业务突破的重要里程碑。
值得关注的是,亿纬锂能在储能业务高歌猛进之际,实控人进行了大额减持操作。
2025年11月初,实控人刘金成、骆锦红及一致行动人亿纬控股通过询价转让方式,合计减持4077.6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转让价格为72.20元/股,累计套现约29.44亿元。公司表示,此次减持资金主要用于偿还借款及支持企业发展,这一动作也从侧面反映出企业在战略转型期的资金调配需求。
当前,亿纬锂能与SK On的“和平分手”,既是双方基于发展阶段的理性选择,也是全球动力电池行业进入产能过剩时代的缩影。
当规模红利消退、技术门槛抬高、客户要求更严苛之时,掌控核心资产、提升决策效率、加速技术迭代,或已成为头部企业的共同战略方向。
原文标题 : 23亿天价“分手费”!万亿巨头意欲何为?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即日-11.30免费下载>> 颇尔锂电池全产业链过滤应用合集
-
12月19日预约直播> OFweek 2025锂电池“零缺陷”生产技术在线峰会
-
即日-12.20点击报名>> 【免费试用】宏集运输冲击记录仪
-
即日-12.25点击申报>> 维科杯·OFweek 2025(第四届)储能行业年度评选
-
即日-12.26立即参评>> 2025维科杯第八届锂电行业年度评选
-
会后回顾点击回顾>> OFweek 2025先进电池技术研讨会



分享














发表评论
登录
手机
验证码
手机/邮箱/用户名
密码
立即登录即可访问所有OFweek服务
还不是会员?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其他方式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