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科网锂电获悉,7月23日,美国固态锂金属电池技术公司QuantumScape Corporation(QS)宣布,与大众汽车集团旗下电池子公司PowerCo升级战略合作,核心聚焦在加速固态电池QSE-5的量产进程。
根据协议,PowerCo将在未来两年内向QS注入高达1.31亿美元(约9.4亿元人民币)的新资金。这笔新资金是对2024年协议中1.3亿美元付款的补充,累计投资额达到2.61亿美元。
产能授权与生产介入权扩大
此次升级的合作协议,在资金支持之外,包含多项战略性调整,为PowerCo开放了更大的技术落地空间。
1、产能授权与市场扩展:PowerCo获得每年额外生产5GWh QSE-5电池的授权,该部分产能不仅服务于大众集团内部,还可供应外部客户。这使得PowerCo基于QS技术的固态电池总许可产能提升至85GWh。
2、联合技术攻坚:PowerCo提前介入QS加州圣何塞总部的中试线建设,参与浆料分散、极片成型等关键工艺的闭环调控,为千兆瓦时级工厂积累经验。
3、下一代技术优先权:PowerCo获得了QS下一代技术的非排他性许可,确保其在固态电池迭代中的战略灵活性。
此次升级的合作预计将成为QS量产QSE-5电池的重要转折点。不过,PowerCo将在未来两年内基于联合团队的技术进展分批支付资金,首批超1000万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已经实现。
大众与QS的合作纵深
资料显示,QS是斯坦福大学前研究人员于2010年在美国圣何塞成立的新公司,主要从事固态电池研发工作,拥有超过200项固态电池技术专利和专利申请。
QS与大众的合作关系可追溯至2012年,双方关系在资本与技术层面持续深化。2018-2020年,大众通过两轮投资向QS共注资3亿美元,成为其最大股东,并推动QS技术适配大众MEB平台。目前大众汽车集团持有QS约17%的股份,价值高达4.59亿美元。这一股权绑定为双方长期协作奠定了信任基础。
2024年年初,QS的无负极固态电池样品通过了PowerCo的一项关键性的耐久性测试,实现了1000多次充电循环(可实现50万公里里程),容量仍超过95%。同年7月,双方签署了初始合作协议,PowerCo承诺在技术进展达标的前提下,分期支付最多1.3亿美元。该协议首次明确PowerCo成为QS固态电池量产的首位客户。
此次合作协议升级,一方面可视为PowerCo对QS前期技术验证的认可;另一方面新协议扩展至技术协同与产能共享,标志着QS与大众的合作从单向技术授权转向联合开发与商业化共担风险。
据QS披露,该公司在2024年10月已交付首批QSE-5 B样品,并在2025年Q2完成向首发客户交付用于电池组集成的B0样品。
目前,PowerCo正在德国萨尔茨吉特、西班牙瓦伦西亚和加拿大安大略建设电池工厂,这些工厂可能成为未来大规模生产固态电池的潜在基地。
QS最新固态电池技术突破:Cobra工艺与性能飞跃
QS的技术路线以氧化物固态电解质+无阳极架构为核心。这里的无阳极较为特殊,是不像传统电池那样预设阳极,而是在充电时锂迁移沉积到集流体上时形成锂金属阳极,放电时锂再通过隔膜返回阴极。这种设计摒弃了传统的阳极材料(如石墨),简化制造、降低成本并提高能量密度。
而无阳极的实现得益于QS陶瓷隔膜材料。该陶瓷隔膜能够满足高导电性、对锂金属的稳定性、抗枝晶形成和低界面阻抗等关键要求,从而实现高能量密度、快速充电和长寿命。
今年6月,QS刚刚宣布完成了Cobra隔膜工艺升级替代Raptor工艺,并成功整合到基线电池生产中。
与Raptor工艺相比,Cobra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技术,配合原子层沉积(ALD)纳米包覆工艺,将陶瓷隔膜热处理效率提升了25倍,设备占地面积大幅缩减。而这正是扩展工厂生产线的关键优势。
产品方面,QSE-5是QS的首款商业化产品。根据官方信息,QSE-5 B样体积能量密度达844Wh/L,支持15分钟内从10%充至80%。

图源:QS
今年第二季度,QS交付了基于Raptor的QSE-5 B0样品,用于电池组集成和测试,包括安全测试。随着Cobra工艺的效率跃升,QS计划今年底交付基于Cobra的QSE-5 B1样品,并计划于2026年启动装车实地测试。
为了匹配隔膜生产速度的提升,QS正在安装更高产能的电池生产设备,为规模化量产铺路。
此外,值得指出的是,为分散风险,QS正构建多元化合作生态。
一是客户拓展:除大众外,QS已与另一家全球头部车企签署了联合开发协议(JDA)。
二是供应链合作:联合日本村田制作所推进陶瓷隔膜生产,利用其精密陶瓷工艺加速亚洲市场布局。
三是构建轻资产商业模式:通过“技术许可+联合开发”模式拓展市场,降低自身重资产投资风险。
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末,QS流动资金达7.975亿美元,并将现金流预期延长至2029年,比此前预测延长半年。
总体来看,QS与PowerCo的合作升级不仅是QS技术路线的验证,更是其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的关键一步。若QSE-5能如期量产,将有望重塑动力电池行业格局。但是,工艺稳定性、良率爬坡与成本控制仍是决定QS技术能否落地的三大关键指标。
发表评论
登录
手机
验证码
手机/邮箱/用户名
密码
立即登录即可访问所有OFweek服务
还不是会员?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其他方式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