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滨海能源(000695)公告,公司终止收购沧州旭阳化工有限公司(简称“沧州旭阳”)100%股权。
此次交易原拟通过发行股份方式进行,交易对方为旭阳集团、旭阳煤化、深创投、农银资产,构成关联交易及重大资产重组。然而,公告称,因市场环境变化,交易各方对相关商业条款未能达成一致,导致重组终止。
“蛇吞”兄弟公司
沧州旭阳为旭阳集团旗下的尼龙新材料生产商,而旭阳集团为滨海能源实际控制人杨雪岗旗下公司,旭阳煤化也是杨雪岗控制的企业。由此可见,此次交易本质是滨海能源与“兄弟公司”的整合。
彼时,滨海能源表示,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将新增尼龙新材料业务,形成“负极材料+尼龙新材料”双主业并行发展的业务格局,打造第二增长曲线,提升公司的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水平,增强公司抗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资料显示,沧州旭阳产品主要涵盖己内酰胺、尼龙6、尼龙弹性体等,其中己内酰胺总产能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中国石化集团,2024年营收103.11亿元、净利润2.38亿元、总资产138.32亿元。
而滨海能源2024年营收4.93亿元、净利润亏损2813.42万元、总资产13.83亿元。
由此来看,并购沧州旭阳确实有利于滨海能源目的的实现,但沧州旭阳的营收和总资产均远超滨海能源,构成典型的“蛇吞象”式并购。
转型尚未有成效
资料显示,滨海能源成立于1997年4月29日,于1997年2月18日在深交所上市,最初主营包装物和出版物印刷务,但受行业不景气影响,2020年-2022年,滨海能源营收和净利润连续三年下滑。
直到2023年3月,为优化负债结构,滨海能源启动战略转型,剥离包装印刷业务,出售所持有的海顺印业全部股权,并于同年5月收购翔福新能源100%股权,切入新能源材料领域,目前业务涵盖石墨化代加工、负极材料成品及其他副产碳素制品等。
不过,转型新能源后,滨海能源业绩也并未有较大好转,2023年和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1811万元、-2813万元,依旧处于亏损状态。
在显著的资金压力下,滨海能源2024年两次向控股股东旭阳控股定增募资补流,但均以终止收场。具体来看,2024年3月,滨海能源官宣终止2023年度向旭阳控股发行A股股票事项。然而,在不足一个月后,滨海能源再发定增公告,重启向旭阳控股募资的计划,不过拟募资金额减少近一半,从8.11亿元降至4.69亿元。最终,在2024年11月,滨海能源宣布终止定增计划。
两次募资未能成功,但滨海能源亟需改善资金状况。由此,滨海能源将目光转向了“兄弟公司”沧州旭阳。沧州旭阳作为百亿营收级企业,若收购完成,可显著扩大滨海能源规模,增厚资产和营收。
但遗憾的是,依旧未能成功。
目前,滨海能源正聚焦新能源材料主业,加速推进负极材料产能建设与技术研发。
产能扩张:积极推进翔福新能源20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及58万千瓦源网荷储项目。目前一期5万吨前端产线已建成调试,协同关联方形成6.8万吨前端+6.8万吨石墨化产能;在建二期5万吨前端、8.2万吨石墨化及源网荷储绿电项目一期,预计2025年底完工,届时将形成14万吨一体化产能并匹配绿电供应。
截至目前,滨海能源负极成品产能为4万吨,未来规划负极材料项目将达到30万吨的一体化规模。
技术研发:重点布局硅基负极(硅碳、硅氧)和硬碳负极。硅碳负极已完成中试并向头部电池客户送样,部分通过粉体测试进入电池体系验证阶段;硅氧产品推进预锂复配优化,部分产品正在向电池厂送样评估、加速导入阶段。
在硬碳负极方面,滨海能源已完成生物质硬碳的小试工艺开发,同步开发煤基、沥青基产品。
业绩方面,2025年前三季度,滨海能源实现营业收入3.74亿元,同比增长2.03%;净利润-4943.7万元,同比转亏。
同时,滨海能源现有资金状况也不甚乐观,2025年前三季度,滨海能源账面货币资金仅2645.69万元,总资产约为20.03亿元,总负债约为18.12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0.45%。
维科网锂电注意到,滨海能源并未放弃整合控股股东旗下资产的计划。其此前表示,未来计划在政策允许下,积极推动控股股东旭阳控股注入邢台旭阳新能源、恒胜新能源等资产,提升产业链协同性。
整体来看,滨海能源终止收购沧州旭阳,是转型期“蛇吞象”式扩张遇挫的缩影,而其未来发展将取决于新能源业务的产能释放、技术转化效率及控股股东资产注入的实际落地。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筹划与沧州旭阳重组之外,滨海能源实控人杨雪岗今年还曾尝试拿下A股公司亿华通控制权以拓展资本版图,但同样以失败告终,其资本整合之路面临挑战。
发表评论
登录
手机
验证码
手机/邮箱/用户名
密码
立即登录即可访问所有OFweek服务
还不是会员?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其他方式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