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搜索
热门搜索: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锂电池制作的化学基础③——电化学核心原理

2025-08-25 13:33
电池探秘局
关注

一、原电池与电解池:锂电池的 “双向工厂” 

锂电池就像一座能 “双向运转” 的工厂:放电时是原电池(化学能→电能),充电时则变身电解池(电能→化学能)。这两种状态的切换,构成了电池的完整生命周期。

1. 原电池:放电时的 “能量输出模式” 

原电池的核心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就像水流从高处流向低处,不需要外界干预就能释放能量。在锂电池放电时:

负极(氧化反应):锂原子失去电子(Li → Li + e),电子通过外部电路(电线)流向正极,形成电流(这就是手机或电机获得的电力)。

正极(还原反应):正极材料中的过渡金属离子(如 Co³)“接住” 电子,变成低价态(Co³ + e → Co²),同时 Li通过电解液向正极迁移,维持电荷平衡。

这个过程就像 “两队运动员传球”:负极是 “发球方”(失去电子),正极是 “接球方”(获得电子),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而 Li的迁移则保证 “球场” 整体电中性。一块充满电的锂电池,就像蓄满水的水库,放电过程就是水流推动涡轮发电的过程。

2. 电解池:充电时的 “能量储存模式” 

当给电池充电时,外接电源(如充电器)会 “强行逆转” 反应方向,此时电池变成电解池 —— 非自发反应在电能驱动下发生,就像用抽水机把水重新抽回水库。

正极(氧化反应):在外接电源的作用下,低价态金属离子(如 Co²)被迫失去电子,变回高价态(Co² → Co³ + e),电子被 “推回” 负极。

负极(还原反应):Li在电解液中向负极迁移,结合电子重新变成锂原子(Li + e → Li),储存在负极材料(如石墨)中。

这个过程的关键是外接电源的电压必须高于电池本身的电动势,就像抽水机的功率必须足够大,才能把水从低处抽到高处。快充技术的核心,就是通过提高充电电压(如 800V 高压平台),加速这个 “逆反应” 过程。

3. 正负极的 “角色反转”

有趣的是,锂电池的正负极在充放电时会 “互换角色”:

放电时,负极是 “还原剂”(失电子),正极是 “氧化剂”(得电子);

充电时,正极变成 “阳极”(失电子,氧化反应),负极变成 “阴极”(得电子,还原反应)。

这种 “反转” 就像可逆的齿轮组,通过外接能量改变转向,实现能量的 “储存 - 释放” 循环。

二、电极电势与电动势:电池的 “电压密码”

为什么锂电池的电压通常是 3.7V?为什么有的电池能输出更高电压?答案藏在电极电势和电动势这两个核心概念里 —— 它们决定了电池的 “能量等级” 和输出能力。

1. 电极电势:单个电极的 “能量水位” 

每个电极都有自己的 “电势”(可以理解为 “能量水位”),它衡量电极失去或获得电子的能力:

电势越低(如锂电极,标准电势 - 3.04V),越容易失去电子(氧化能力强);

电势越高(如 Co³/Co²电极,标准电势约 3.7V),越容易获得电子(还原能力强)。

这种 “水位差” 是电子流动的动力。就像水从高处流向低处,电子会从低电势电极(负极)流向高电势电极(正极)。锂电池的负极(石墨嵌锂电极,电势约 - 0.1V)和正极(NCM 电极,电势约 3.6V)之间的 “水位差”,就是电池的输出电压(3.7V 左右)。

2. 电动势:电池的 “总电压潜力”

电动势(E)是正负极电势的差值(E = 正极电势 - 负极电势),它代表电池 “理论上能输出的最大电压”。例如:

三元锂电池(NCM)的电动势约 3.7V,这就是手机、电动车标注的 “额定电压”;

磷酸铁锂电池(LFP)的电动势约 3.2V,略低但更稳定。

电动势由电极材料本身的化学性质决定,就像电池的 “天生基因”:用不同材料搭配(如高镍三元 vs 磷酸铁锂),电动势不同,能量密度也会随之变化(高电动势通常对应高能量密度)。

3. 能斯特方程:浓度对电压的 “微调”

实际使用中,电池电压会随电量变化(如手机从满电的 4.2V 降到没电的 3.0V),这是因为电极附近的离子浓度改变了电极电势,符合能斯特方程

E = E + (RT/nF)×ln (氧化态离子浓度 / 还原态离子浓度)

简单说:

充电时,正极附近高价态离子(如 Co³)浓度升高,电势上升,电池电压升高(如 4.2V);

放电时,低价态离子(如 Co²)浓度升高,电势下降,电池电压降低(如 3.0V)。

这就像水库水位随水量变化:水越多(离子浓度越高),水位(电势)越高,输出压力(电压)越大。手机显示的 “电量百分比”,本质上就是通过电压变化反推的离子浓度变化。

三、电化学动力学:反应快慢的 “隐形推手”

就算电动势再高,如果反应太慢,电池也无法高效工作。电化学动力学研究的就是 “反应速度” 问题 —— 为什么有的电池能快充,有的却充得慢?为什么低温下电池性能会下降?

1. 电极反应速率:“反应快慢的瓶颈” 

电极反应要经过两个关键步骤,就像工厂的 “两道工序”:

电荷转移步骤:电子在电极与离子之间传递(如 Li得到电子变成 Li),这一步需要克服 “活化能”(类似爬山需要的力气);

扩散步骤:离子从电解液中迁移到电极表面(如 Li从电解液扩散到石墨表面),这一步依赖离子的移动速度。

任何一步变慢,都会拖慢整个反应。例如:

快充时,电荷转移步骤可能 “跟不上”,导致发热(活化能转化为热能);

低温时,电解液粘度升高,离子扩散变慢,充电速度被迫降低(就像冬天机油变稠,发动机转不动)。

2. 过电势:“为反应提速的额外能量”

要加快反应,需要施加 “额外电压” 来克服活化能和扩散阻力,这部分额外电压就是过电势(η)。例如:

快充时,充电器提供的电压(如 5V)高于电池电动势(3.7V),多出的 1.3V 就是用来克服过电势,“推” 反应加速进行;

过电势会转化为热量(焦耳热),这就是快充时电池会发烫的原因。

工程师通过优化电极材料(如用纳米结构缩短扩散距离)、添加电解液添加剂(降低活化能),可以减少过电势,让快充更高效、更安全。

3. 交换电流密度:材料的 “天生反应能力” 

不同电极材料的 “天生反应速度” 不同,用交换电流密度(i)衡量:i越大,反应越容易进行。例如:

石墨负极的交换电流密度大,Li嵌入 / 脱嵌速度快,适合快充;

某些高容量合金负极(如硅基负极)交换电流密度小,反应慢,需要特殊设计才能实现快充。

这就像运动员的 “天生速度”:有的人天生跑得快(高 i),稍加训练就能出成绩;有的人则需要更多技巧(材料改性)才能提速。

从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双向转换,到电极电势决定的电压特性,再到动力学控制的反应速度,这些电化学原理共同构成了锂电池的 “运行手册”。理解了这些规律,就能明白:

为什么高镍三元电池能量密度高(高电动势);

为什么快充需要高电压(克服过电势);

为什么低温会导致容量下降(扩散动力学变慢)。

本文由电池探秘局原创,转载需标明出处,侵权必究

       原文标题 : 锂电池制作的化学基础③——电化学核心原理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