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搜索
热门搜索: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从SEI分解到爆炸:锂电池热失控温度链全解析

2025-09-12 11:19
锂电解码
关注

大家好!我是不言,这是我的第191篇原创文章。

今天我们来聊聊锂电池安全领域的 "死亡温度阶梯"。当电芯遭遇高温,就像多米诺骨牌被推倒,从 SEI 膜分解开始,到最终的热失控爆发,每个温度节点都对应着致命反应链的关键环节。本文为你逐层拆解锂电池从 90℃到 600℃的 "自毁密码",一线工程师必看的安全警示手册!

1. 90–120℃:SEI膜分解

原因: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在高温下分解,释放热量并消耗活性锂。SEI膜中的亚稳定组分(如(CHOCOLi))转化为稳定层(如LiCO),同时释放乙烯(CH)、CO等气体。

放热反应

影响:SEI分解是热失控的初始放热反应,可能触发后续链式反应。

2. 110–150℃:负极与电解液反应

原因:裸露的石墨负极与电解液发生放热反应,生成可燃烃类气体(如CH、CH)。若存在析锂,金属锂与电解液反应更剧烈。

影响:反应放热量达350 J/g,加剧温升。

3. 130–180℃:隔膜熔融

原因:聚乙烯(PE)隔膜熔化(135℃),聚丙烯(PP)隔膜熔化(166℃),导致正负极直接接触引发内短路。

影响:隔膜失效后电池内阻骤降,短路电流产生焦耳热,温度急剧上升。

4. 150–250℃:正极分解与电解液氧化

正极分解

三元材料(如NCM) :在180–220℃分解释放氧气(如LiNi.Co.Mn.O → O + 金属氧化物)。

磷酸铁锂(LFP) :热稳定性较高,分解温度>260℃。

电解液分解:碳酸酯类溶剂(如EC、DMC)在高温下分解产生CO、CO及可燃气体(如DMC分解为PFO + CO + CHF)。

放热反应:正极释氧与电解液反应释放大量热量(>600 J/g)。

5. >200℃:粘结剂分解与剧烈放热

原因:粘结剂(如PVDF)与负极反应:

影响:反应放热量达1500 J/g,导致内压骤升,安全阀开启。

6. >300℃:热失控爆发

现象:隔膜彻底崩溃,大规模内短路引发电解液燃烧,温度可达600℃以上。

气体爆炸风险:累积的可燃气体(H、CO、CH)被点燃,导致起火或爆炸。

总结

锂电池的热失控是典型的链式放热反应:

90-120℃ :SEI 膜分解拉开序幕,消耗活性锂并释放初始热量

110-150℃ :负极与电解液剧烈反应,析锂部位成为 "火药桶"

130-180℃ :隔膜熔融导致内短路,内阻骤降引发电流飙升

150-250℃ :正极释氧 + 电解液分解,放热量突破 600J/g 临界点

>200℃ :粘结剂分解释放氢弹级能量(1500J/g)

>300℃ :可燃气体云被点燃,最终演变为爆炸事故

核心警示:热失控如同雪崩,一旦跨过 130℃隔膜熔融阈值,后续反应将呈指数级加速。工程师在设计阶段就需建立温度防火墙,特别警惕 110-180℃这个 "死亡温度带"!

以上内容均为本人日常工作,交流,阅读文献所得,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文中阐述观点难免会有疏漏,欢迎业内同仁积极交流,共同进步!

       原文标题 : 从SEI分解到爆炸:锂电池热失控温度链全解析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