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搜索
热门搜索: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我国锂电池实现新突破,能量密度提高2—3倍!

据新华社、天津大学官网等报道,近日,我国科研人员突破现有传统锂离子电池在能量密度和应用性能上的瓶颈,研制出了能量密度超过600瓦时/公斤的软包电芯和480瓦时/公斤的模组电池,其性能指标比现有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续航能力直接提高了2—3倍!

具体看来,天津大学的胡文彬教授、韩晓鹏教授团队在超高能量密度二次电池材料与器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他们借助人工智能与分子筛选,大幅缩短电解液研发周期,首创高能金属锂电池电解液“离域化”设计理念,打破了传统电解液设计对主导溶剂化结构的依赖,通过引入多样化的电解液微环境,增加溶剂化环境的无序性,从而优化整体电解液性能。

这种设计理念能够有效平衡溶剂主导和阴离子主导的溶剂化结构,降低动力学传输障碍,显著改善电极/电解液界面稳定性,为电池性能的突破性提升提供了巨大潜力。

依托这一创新,团队率先在国际上研制出能量密度超过600瓦时/公斤的二次金属锂软包电芯及超过480瓦时/公斤的模组电池,为高能电池技术的实用化迈出了关键一步。

相关研究成果以“Delocalized Electrolyte Design Enables 600 Wh kg?1 Lithium Metal Pouch Cells”为题,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Nature》,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生黄贺,共同通讯作者为天津大学胡文彬教授、韩晓鹏教授、郭灏博士和西北核技术研究院欧阳晓平院士。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重点和教育部等项目的资助。

4fcbf4290ab71e9398087b61ca6f7f0d.png

图片来源:网页截图

团队负责人、天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胡文彬介绍,通过这一创新,研究团队实现了高能量密度电池“Battery600”的性能目标,并成功实现了高能量密度电池组“Pack480”的可扩展性,为未来锂金属电池的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该技术还同时兼具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安全特性。

据悉,团队目前已经掌握了高能锂电池“材料-电解液-电极-电池”全链条核心技术,全部原材料和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并且具备了高一致性批量化生产能力,预计今年下半年全面投产运行。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