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搜索
热门搜索: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三大上市公司加码/跨界固态电池关键材料!

今日(5月22日),固态电池概念股盘初活跃,盘中持续走低。消息面上,多家上市公司近两日晚间披露了固态电池领域的最新布局。

三家上市公司加码/跨界固态电池关键材料

上海洗霸购买固态电池技术专利权

5月21日晚,上海洗霸(603200)公告,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拟签订《高比能氢电混动电源系统技术转让(专利权)合同》,约定以人民币2,000万元购买3 项发明专利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的专利权;拟签订《特种固态锂离子电池技术技术转让(专利权)合同》,约定以人民币500万元购买2项发明专利的专利权。

同时,拟分别与核心技术团队、管理团队等相关主体拟合资设立2 家控股子公司,注册资本均为1,000万元人民币。其中,拟购买的固态电池技术专利权包括《一种同轴包覆MOF层的聚氨酯基纳米纤维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一种不对称双层宽温域不易燃复合固态电解质制备方法及低温应用》2 项发明专利的专利权。

上海洗霸是国内领先的水处理服务提供商,其在2021年年底携手赵东元院士成立山东复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跨界入局固态电池材料领域;2022年联手张涛研究员进一步成立上海科源固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固态电解质涂覆隔膜);2023年募资投建“对锂离子电池固态电解质粉体先进材料的生产”等项目。

历时三年多的布局,在今年1月,上海洗霸官微发文披露了其固态电池研究进展:近期已完成高比能固态电池软包锂离子电池设计工作,设计完成的高比能软包锂离子固态电池(能量密度≥320Wh/kg)已进入小批量生产,合格产品理论上将率先应用于eVTOL场景。

洁美科技控股子公司与某固态电池企业签署战协

同日晚间,洁美科技(002859)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柔震科技与某固态电池生产企业5月14日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柔震科技应依该固态电池生产企业需求,为其生产制造供货“高安全轻量化复合集流体”产品。

洁美科技介绍,该固态电池生产企业专精于开发新一代高安全高比能固态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已建设固态电池产业孵化基地,旗下的某固态锂离子电池产品,技术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安全无忧、超宽温域、动储通用等特性可满足全球储能及动力各场景的应用。

柔震科技系复合集流体行业的领军企业,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联合研发中心,构建了完善的产学研合作体系。截至目前,已累计获得授权专利130余项,形成了坚实的知识产权壁垒。

去年12月30日,洁美科技以总价3000万元取得了柔震科技的控制权,其主业由BOPET薄膜业务向复合集流体领域延伸。此次签署合作协议,对柔震科技的复合集流体产品在固态电

池领域的应用将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为洁美科技的市场拓展注入新动能。

根据协议,2025 年,柔震科技需提供就当下开发的产品型号不低于60万平米产能用于保障某固态电池生产企业项目需求,后者最低采购量不低于柔震科技为其预留产能的70%。2026 年至2027年,根据某固态电池生产企业项目扩产情况,柔震科技保障该企业扩产需求进行产能扩充,届时双方商讨签署相关补充协议进一步约定。

三孚新科押注固态电池关键材料

5月20日晚间,三孚新科(688359)公告,公司拟以合并范围内子公司江西邦越、江西邦翔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在江西省龙南市龙南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城建设高安全干电极电池关键材料及高频电子信息复合材料产业化项目,包括设3D复合铜箔、复合金属材料、电磁屏蔽材料的相关制造产线,预计总投资6.2亿元。

项目全面投产后,将形成年产配套5GWh高安全干电极电池制造的关键材料及470万平方米高频电子信息复合材料生产能力。项目预计于2025年6月启动建设,2027年末完成投资建设。

三孚新科分析称,固态/半固态电池有望成为未来电池市场的主流产品,而3D结构复合铜箔作为新型负极集流体材料,可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同时降低电池内阻,增强快充性能,将成为固态电池技术升级的关键材料之一。本项目是公司基于在表面工程设备及专用化学品领域多年积累的核心工艺与技术优势,向下游高端材料制造领域进行的战略性产业延伸。

目前,三孚新科已与部分下游客户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达成合作意向。本项目部分产品正在开展技术研发、客户送样及认证测试等工作,但能否实现预期目标受多重因素影响。

总结

从上述企业的布局不难看出,固态电解质、固态电解质涂覆隔膜和复合集流体是固态电池的关键材料,国内产业链企业正积极加快技术攻关,一方面是有利于打造公司第二增长曲线,另一方面通过产业链的积极协作,将加快推动固态电池关键材料技术的成熟度和良率不断提升,有助于加速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

以复合集流体为例,凭借更高的能量密度、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安全性等多重优势,不仅被认为是有望替代传统锂电池集流体的未来集流体主流材料,还是固态电池的关键材料之一。

2023年以来,复合集流体产业链整体全面提速,各环节市场需求持续升温,行业扩产迅猛,相应企业开始接到陆续接到订单,复合集流体在动力电池领域也开始加速应用。但目前还处于多种技术路线并存的局面,行业尚未达成一致共识,叠加生产工序中所需设备成本较高,复合集流体的产业化进程仍存在不少挑战。只有持续优化产品性能等指标,才能逐步铺开应用,实现高端复合材料的国产替代。

声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OFweek观点。刊用本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翻译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